杭州网
Eng|繁体||
 
首页 气象 必读 水电 交通 饮食 游玩 居家 职场 影视 时尚

杭州市气象台15日06时17分发布今天、明天晴到少云,午后局部阴有雷阵雨;后天晴到少云。今天偏南风3-4级。今天白天最高气温38度,明天白天最高气温37度,明天早晨最低气温27度,今天平均相对湿度70%。

您当前的位置: 杭州网首页 > 今日生活 > 今日必读
+今日生活首页
 
 
怎样才能赶走恼人的"秋燥"?衣食住行皆有讲究
2020-10-24 08:31:05 杭州网

每日商报 什么时候会感觉到秋天来了?

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的回答都不一样,但一定有人是因为这个理由——觉得“燥”。

其实,人的身体会随着气温的降低而闭塞毛孔,汗液难以排出便容易导致表皮干燥。因此,随着深秋临近,人体便容易出现各种“燥”的表现。

恼人的秋燥总是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如何抵御它,听听专家怎么说。

万般皆是“燥” 症状各不同

“血虚、阴虚体质的人与女性特别容易受秋燥的影响,在现在这个时节更需要注意。” 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许安告诉记者,中医上说,秋燥分为“温燥”和“凉燥”,它们都会导致人体阴津耗损,以至于出现口唇、鼻咽干燥、干咳,皮肤干裂,大便秘结等表现,而每一种表现都有其对应的治疗方法。

●无痰干咳

入秋之后,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此起彼伏的咳嗽声,有些人是由于流感,有些人则不然。

如果出现干咳无痰或少痰,口干舌燥等症状,一般是由于燥热损伤肺阴所致的燥咳症,此时首先应该考虑的便是滋阴润肺。

●皮肤瘙痒

一般来讲,当空气的相对湿度低于30%时,人们就会感觉到皮肤干涩。秋季人体皮脂腺分泌开始减少,皮肤容易干燥,常引起瘙痒,特别是中老年人皮脂腺分泌功能有所减退,更需要及时保护皮肤。

●口唇开裂

“嘴唇干裂在现在这个时节很常见,我们门诊也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病患,一张口可以看到舌头很红。”许安说,当环境变得干燥时,水分蒸发会加快,如果此时补水不及时,自然就会出现口唇开裂的情况。

●眼睛干涩

秋季空气干燥,燥伤阴津,人的眼睛也会有干涩不适的感觉。因此,要注意控制用眼时间,避免过度用眼。如有需要,可以试试滴一些人工泪液缓解干燥,但要遵医嘱,控制用量,防止干扰正常泪液。

●鼻敏感

打喷嚏、流鼻血……这些都是鼻敏感的表现。鼻黏膜在秋天特别容易干燥,并且因为附着丰富毛细血管,如果经常用力揉搓或是挖鼻孔,很有可能导致鼻子出血。

●大便干结

秋天体内水分过度蒸发,人的肠胃功能变弱,再加上不少人在秋天有“贴秋膘”的习惯,总是吃油腻、难消化、易上火的食物。不良的饮食习惯加上补水不及时,就容易让人产生大便干结的情况,从而导致便秘。

想去“燥” 衣食住行皆有讲究

说起去“燥”,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多喝水,这的确是一个好办法。

不过,喝水也要讲求方法,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量,而未能让水分好好地被身体利用,化作人体所需的津液,干燥的状态依旧不能缓解。

那么,要怎么做才能帮助身体将水分转化为津液呢?许安说,答案很简单,摒弃各类冷饮冰饮,选择喝热水即可。

简单来说,津液的生成离不开胃吸收功能与小肠分清泌浊的功能。当我们饮用冷水时,胃在吸收前需要先将它变成与体温相同的温度,小肠才能参与转化。但如果我们喝的是热水,就可以减轻胃的负担,而促使其快速将喝进去的水转变为津液。

除了喝水,食疗也是不错的去“燥”方法。百合(鲜百合)、梨都是不错的选择,有清热化痰、生津润燥止咳的作用。如果要食用温燥类的食物,可以与萝卜一起烹饪。

此外,还需调整日常作息,尽量不要熬夜,保持静心,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可以出门锻炼,活动身体。

■延伸阅读

分清部位降“秋火”

有些秋燥症状并不是多饮水或者简单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便能缓解的,一定要分清证型,对“证”预防,才能避免秋燥伤身。

耗津液:主要是因为“燥性干涸”这个特点引起的,这类人群一般多饮水能起到较好的滋阴润燥效果。

伤肺脏:燥邪最容易损伤肺脏,诱发呼吸系统疾患,比如大家经常听说的燥咳,按温燥与凉燥辨证用药,效果较好。

伐肝气:燥邪太过会对人体的肝气造成损害,容易引起情绪波动、内分泌紊乱、月经失调、心慌心悸、失眠等问题。这个时候不但要润燥还要疏肝解郁。

涩气机:凉燥容易滞涩气机。被这类燥邪所伤的患者一般会出现胸闷喜叹气、两胁容易胀痛、嗳气、郁郁寡欢、情绪波动时易腹痛腹泻、女性易出现乳房胀痛甚至痛经等症状。这个时候仅仅润燥也是不够的,还需要使人体气机得以顺畅。比如调节情志、用膏方调理气血等等。

预防秋燥伤身一定要记得对“证”,如果多饮水或者简单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不能缓解的,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及时接受中医药调理。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苗露 通讯员 张玥洁  编辑:郑海云  
『相关阅读』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  浙公网安备: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1 - 2019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