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听劝体”在社交平台刷屏。据《扬子晚报》报道,在一些社交平台上,互助式、“听劝”式旅游在年轻网友之间风靡,不仅旅游、穿搭有“听劝”版,连房屋装修等都有“听劝”版。小红书一报告显示,九月份以来,每天都会有两千人在小红书发出“听劝”笔记,平均每篇都会获得43.9条热心人的帮助。“供需”双方在语言和行动的结合中实现双向奔赴。 “听劝”起源于网友对一些倔强固执行为的玩笑式调侃,伴随“听劝式笔记”的走红,这一网络老梗又更迭出新的玩法,最火的话题之一是“听劝式旅游”,就是将在旅行之前或在旅行当下遇到的困难发布到社交媒体平台上在线求助,希望其他网友为自己出谋划策,指点迷津。除旅游外,“听劝”文案还涉及外形穿搭、学习方法等多个方面。许多网友在“听劝”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实现逆袭,也有网友通过“听劝”进行避雷,减少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为何“听劝体”能博得如此多的流量?为何许多年轻人在网络上听取陌生人的规劝? “听劝”,听的是青年人的关系归属与个性需求。相较于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的依赖,现在的青年人会因为对相关事件感兴趣,从而寻求与自身兴趣相契合的群体,即为趣缘关系。“听劝式”旅游的基础便是兴趣相同、需求相同,在这种关系中,听劝者与劝者都能从中得到认同感和归属感,相似的爱好使得双方能获得想法方面的认同感,相似的价值观使得双方都能获得认知方面的归属感。另外,青年群体可以在网络上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答案,让自我诉求得以满足。之前网络上出圈的“全网最听劝的男人”小艾同学,2021年在网络上求助,提问为什么自己找不到对象,并寻求建议,2023年的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良配,完成逆袭。网友称“这养成系真给网友养成了”。听劝者在此实现了目标,劝者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自我价值,这种双向反馈能够满足双方被认同和被重视的需求。 “听劝”,听的是年轻人的新型社交理念。线上求助提供了更具松弛感和边界感的选项,社会学家鲍勃指出,当今社会的现代性是流动的现代性,原有的社会关系模式不再具有约束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联结趋于断裂。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信息的快速更迭,使得青年人进入深层次社交关系越来越难,他们对于社交边界感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碎片化社交也就应运而生。而这种新型社交方式的诞生,不仅可以减少人际交往中的社交压力,也能降低情感价值牵引,这类似于前段时间的“找搭子社交”,主打一个细分领域的精准陪伴。许多不敢在现实生活中直面问题的“社恐”患者,也能利用网络的匿名性进行诉求的表达,寻求网友的帮助,“听劝”可以帮助他们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更加轻松地做出决策。 “听劝”,听的是青年人的自我调节。在“上学不如上香”“佛系躺平”的背景下,许多人在获取这些信息的时候给当代青年人打上了没有上进心的标签,“听劝”的出现恰恰证明了年轻人仍旧在不断地进行自我改造和调节。时代在改变,新一代青年的自我调节与自我约束的方式也在改变,他们更懂得利用信息时代的便捷性去获得更多的信息,拓展视角,从而成就更好的自己。“听劝”出现后,越来越多的网友在各方建议下不断实现自我蜕变,这也证明了他们满分的行动力和执行力。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上信息冗杂,难免会出现个别偏激引流的话语,或者片面的建议,有些建议可能并不具有参考价值。当下年轻人在“听劝”的同时要注意信息辨别,要从多元的角度看待海量的信息,吸纳适合自己的建议,并切实做到知行合一。劝者也应该真诚地提出建议,共同营造互帮互助、真诚友善的网络空间。毕竟,劝与被劝,底色都是出于善良、信任与真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