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冬日假期的到来,许多南方游客选择前去东北地区旅游,哈尔滨就成了热门旅游目的地之一。与此同时,网络上也出现了相关的热梗,例如“身穿浅色羽绒服,头戴可爱帽子”“看见雪就发出惊叹的声音”……具备上述特征的南方游客,均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南方小土豆”,南方游客也会在社交媒体上自嘲“小土豆”。 在南北方人民其乐融融共度冬假之时,社交媒体上关于“南方小土豆”的内容画风逐渐偏离:“南方小土豆迷倒东北大哥”“土豆公主被宠爱”“这样的南方小土豆请把持住”“哈尔滨:性别为男,确诊为恋爱脑”这样的话语不绝于耳。热情好客的哈尔滨人民,集体被性缘脑思维拟人化为一个“虽然平时彪悍的糙汉,但碰见南方小土豆就被可爱得走不动道”的爽朗男孩形象;对于南方游客这一方,则隐去其中的男性群体,统一将南方游客标签化为“身型矮小、穿着长羽绒服、带着围巾和帽子、说话轻声细语”的少女形象。紧接着,一个热心爽朗把“土豆公主”们宠上天的大男孩,和一个娇弱、被宠爱的小女孩,开始了一场盛大的“赛博配对”。 这看似“甜蜜”的故事背后的价值观是存在问题的。因为看似孱弱或者因为可爱就能够吃到某种红利、获得更多的优先权和宠爱的“土豆公主”,实际上是换了皮的“娇妻文学”。在“土豆公主”的叙事框架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些短视频:一个装扮上符合“南方小土豆”特征的女性,在下雪的东北街头带着行李箱等车,拍摄视频的人在轿车内,并向女性发出让其搭便车的邀约,但该“小土豆”一开口却是一嘴地道的东北大碴子口音,于是轿车内的人听到其开口说话后,发现她不是南方人,便把车开走了。这样的叙事框架(先暂且不论视频是真实的,还是摆拍的)都带有这样的一种隐喻:只有说话声音甜美、力量弱小的女性才配获得某些免费的便利。 而互联网上关于“土豆公主”的狂欢中,可以看到玩梗的不仅有“东北大哥”,也有“南方小土豆”本人,他们沉浸在这样的价值观里,并且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部分取向和趣味相同男性和女性,合作矮化女性群体,并伴随着打压、嘲讽不愿“示弱”或本就不“弱”的女性,用娱乐化方式合理化这一切,在这场“赛博配对”中,暗示恋爱的重要性以及恋爱中女方示弱的重要性。 在女性意识觉醒、许多女性为自己平权的这个时代,我们更应摒弃掉这种“娇妻文学”。适度的自嘲和娱乐化,可以让生活丰富多彩,但玩梗逐渐令人不适时就要适可而止。哈尔滨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哈尔滨人民和整个东北地区的人民都热情好客、豪爽大方,希望一些因为刷到“东北大哥把土豆公主宠上天”才去哈尔滨的南方游客旅行时,可以放下这种对哈尔滨性缘思维式的幻想,沉下心来体会它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