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专家 汪程鹏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二科主治医生
近来,网络风靡一个热词“厌蠢症”,大抵是说看不得别人犯蠢,没有常识或者太笨。从影视弹幕,到社交媒体评论区,大众对“愚蠢”尤其是“扮蠢”,更是零容忍。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二科汪程鹏医生表示,大部分人讨厌一些“愚蠢”的行为,比如明知马路规则却故意不遵守的“横穿马路的行人”或“乱闯红灯的司机”等,“厌蠢”背后其实是对潜在风险的厌烦。在当下高速运转的时代,对效率的过度追求,容错率的降低,人们就更加难以忍受那些“愚蠢”行为所带来的影响,有的甚至可能会让之前努力都付诸东流,或许这可能是大部分人真正“厌蠢”的主要原因。 不要用自己的“常识” 去攻击别人的“无知” “怎么会有人不会打车啊?我厌蠢症犯了。” “怎么还有人到医院不会挂号呀?太蠢了吧。” “厌蠢症”的热度一路高涨,起源于一个自媒体博主小张发布的《如何如何》系列短视频。该博主在视频里手把手教网友怎么坐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怎么办银行卡,以及怎么寄快递等,而且里面的每一个步骤都讲得十分详细完整。 短短几个月内,《如何如何》系列短视频爆火,其中一条常识科普视频《手把手教你如何坐高铁》更是获得高达58万赞,可见其受众群体的庞大。而小张本人账号也涨了近200多万粉,有人称她为常识的“布道者”。 在这些视频下面,不乏许多质疑的声音:为什么这么普通甚至有些“白痴”的常识科普短视频,会获得这么多人的关注,难道真的会有人不了解这些吗? 事实上,我国有14亿人口,据统计,直到2020年,还有10亿人从来没坐过飞机;到2022年底,全国也只有53个城市通了地铁;尽管高铁四通八达,但是许多人直到上大学才第一次走出家门。有人习以为常的事,却对相当庞大的一个群体来说,是第一次。 “就像有人不了解电影《隐入尘烟》中所描述的西北荒漠真的有如此贫瘠一般,自然也会有很大一部人会质疑热播电视剧《繁花》中所刻画的90年代上海真有如此繁华?人总是会对认知以外的事情下意识否定,而从不去追问事件真相。”汪程鹏表示,常识本就是由个体社会经验组成的。对于常年生活在乡村的人们,要求他们立刻拥有城市居民的常识,无异于一种苛责。有些人司空见惯的东西,对于他人而言或许就是“知识盲区”。但是,每个人都会有知识盲区,并无高低优劣之分。所以,大可不必用自己的“常识”去攻击别人的“无知”。 “傻白甜”女主已过气 清醒大女主成当下主流 曾经,台湾偶像剧霸屏网络,其中女主角一般配置都是“傻白甜”类型。善良单纯又迷糊的“灰姑娘们”总是格外受到“霸道总裁”垂青,反而那些智商在线、独立自主的女二往往不被人待见。部分女性观众们在沉迷甜蜜的剧情的同时,也会幻想自己是那个可怜无助的女主,需要无所不能的男主来“拯救”。 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女性“思想觉醒”,清醒独立的大女主人设愈发变得讨喜。现在剧集“男女主全程智商在线”,观众才有耐心看下去。善良、不谙世事又总想着用善良感化恶人的女主角逐渐被观众抛弃,取而代之的是遇神杀神、有仇必报,绝不憋屈的女主形象成为当前主流。 试想一下,如果身边的朋友或同事是红极一时的偶像剧《恶作剧之吻》的女主角袁湘琴,虽然个性乐观天真、勇敢追爱,但是做事总是毛手毛脚,经常搞砸事情,而我们则需要时刻做好被卷入麻烦的准备。这对于当下自顾不暇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烦恼。 汪程鹏介绍,在大众批判影视剧中的“蠢人”时,他们很自然会代入生活,进而延伸到“生活中有这样一个人要怎么办”。很多时候,人们对“蠢”的厌恶,更多源自于“蠢”可能造成的后果。而生活中被吐槽的同学、同事,社交平台上叫人难以接受的行为,更多时候也同样是出于一种“为什么我还要解决这些麻烦”的不满,以及“你能不能有点常识”的烦躁。 在这里,“厌蠢”与“厌烦没有常识”近乎同义。我们对“蠢”的天然排斥更多时候是对无知与无能的厌烦。 效率至上的职场 对“厌蠢症”更为敏感、厌恶 在职场上,“厌蠢”一词被应用得极为频繁,每天朝夕相处的同事间也更易爆发矛盾。 已经工作5年的程序员小陈(化名)近来很是苦恼,他最近和同在一个办公室的同事小刘(化名)的关系陷入一种很微妙的状态。“小刘已经工作超过2年了,但是他还是经常犯一些常规基础性的错误。比如表格数据填错、资料文档不分类等,这无形中会增加我的工作量。一旦上级询问,我就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来弥补他工作上的不足,这让我非常不爽。” 小陈也曾多次劝告小刘工作上的事情要多上心,没有人有义务帮助他做那些不属于自己范畴内的工作。但小刘始终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转眼间就将嘱咐抛诸脑后,下次依旧我行我素,同样的错误还会接二连三地再犯,同事间的关系也因此一度降至冰点。 “说了那么多遍,怎么还是那么蠢。”在效率至上的职场,我们“厌蠢”可能是在“厌无能”甚至恐惧无能,因为在我们习惯的社会语境中,被淘汰的无能者早就失去了原有的社会资本,成为社会中的“弱者”。 汪程鹏指出,这也与当今社会的“能力崇拜”息息相关,能者居上,而无能者自然就会被淘汰。害怕自己也成为被淘汰的“无能者”可能是许多人习惯于将自己与“蠢人”区隔开来的深层原因。 一方面,现代社会对知识和技能的追求日益增高,这导致很多人对自己的不足感到焦虑和压力。如果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可能会产生自卑感,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心,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对那些“不够聪明”的人的不耐烦或轻视的态度。 另一方面,职场本身的特点也可能会引发“厌蠢症”。在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中,人们往往会形成一种“排他”的心态,即通过贬低或忽视其他人的贡献来突显自己的价值。这种心态可能导致一些人对他人的不足过度敏感,甚至表现出对那些“不够聪明”的人的不满和歧视。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厌蠢症”并不代表这些人的行为或态度就是正确的。“厌蠢”实质上就是一种“慕强”心态,而“慕强”作为优绩至上社会的产物强调的是能者居上、强者至上,更强调个体要对自己的命运负责。但是对人的能动性的过度宣扬,往往意味着对遭受不幸者的冷酷。将那些没能取得所谓的成功的人,归咎于他们不够努力、能力不强,显然是不客观且缺乏人情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