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0岁的吴师傅(化名)有20余年的糖尿病史,算是“老糖人”了,每天都严格吃药打胰岛素针,自觉控制得还可以,可是上了年纪后依然患上了各种糖尿病并发症。5年前,随着肾功能的衰退,吴师傅开始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去年开始,他发现脚上的一些小伤口越来越难愈合,长此以往右下肢甚至出现了坏疽,也就是“糖尿病足”。
眼看脚上溃烂区域一天天扩大,吴师傅慌得要命,十天前来杭州市中医院就诊后,因为溃烂太严重,医生便收治他入院。 没想到住院期间,吴师傅因糖尿病足引发脓毒性休克,幸好抢救及时转危为安。 因糖尿病足住院 突发脓毒性休克 “还好自己正在住院啊!”吴师傅现在回想起来也觉得心有余悸,幸好自己是在病房里,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当天,在普外科住院的吴师傅突然觉得胸闷气喘,随后就突发重症,被紧急送进重症监护室后,急救团队给予他呼吸机支持通气,并根据经验留取血培养及创面培养,判断患者是因糖尿病足引起的脓毒性休克,团队立即开展积极的抗感染及抗休克治疗,并进行大剂量的升压药物维持,持续床旁CRRT超滤减轻炎症负担以及其他脏器功能支持治疗。 经过重症医学科团队的积极抢救,从第三天开始,吴师傅的意识慢慢恢复,第五天升压药剂量慢慢下调至暂停使用,第七天开始逐步脱机,第十天成功拔除气管插管,患者各项指标趋于稳定,另一边医生们也对吴师傅溃烂的病足进行了抢救治疗。 “是我太大意了。”躺在病床上的吴师傅无比感慨。“我原以为‘烂脚’破坏的只有脚部,这次住院本来只想看看脚,没想到去鬼门关里走了一遭,还好遇到了市中医院优秀的医护团队才脱险,希望接下来的时间我能快点稳定下来,兴许还能赶上过年前出院”。 一朝得了糖尿病 早晚双脚必中招 据悉,“糖尿病足”是公认最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状之一,它是指初诊糖尿病或已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足部出现感染、溃疡或组织的破坏,通常伴有下肢神经病变和(或)周围动脉病变,患病率在4%-10%。临床统计数据表明,超过85%的足溃疡患者都有截肢可能,“糖友”们务必高度警惕。 杭州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王秋雁表示,糖尿病患者本身抵抗力比较差,而糖尿病又会影响下肢健康,尤其是在下肢血管出现病变的情况下,一旦双足或小腿破溃,创口难以愈合,此时一些长期存活在患者身上的细菌就会活跃诱发感染,而创口长期暴露又会加速细菌增生,因为感染和缺血同时存在,让愈合难上加难,甚至会合并一些少见又致命的细菌,这类细菌进入患者体内后快速繁殖,随着血液循环诱发全身感染,严重的就会出现脓毒血症这种极端情况。 王秋雁强调,糖尿病患者一旦确诊应尽快接受糖尿病教育,因为以前出现过有患者不重视下肢病变,或是采取极端饮食方案,或是听信偏方最终导致糖尿病足误诊误治的例子。一般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长期血糖控制不良的患者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和肥胖的中老年人是“糖尿病足”的高危人群,该病强调“预防重于治疗”,尽早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可以明显降低日后截肢率及死亡率。 看“颜色”,摸“脚感” 警惕这些糖尿病足征兆 对于糖尿病患者,医生提醒日常一旦感觉到下肢麻木、有蚂蚁爬行感、刺痛、脚底有踩棉花感、下肢行走间歇性疼痛、夜间疼痛等症状,以及出现足部发凉、皮肤发暗、色素沉着等情况,应处于高度警惕状态,尤其是高龄或长期吸烟的“糖友”,若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就医。 部分糖尿病患者因为神经病变导致对下肢的痛觉、触觉、温度感觉几乎消失,无法及时发现足部发生了破溃,这类“糖友”每天都要关注一下足部皮肤颜色,尤其是独居高龄的糖尿病患者,建议养成时常用镜子检查脚底的习惯,如果发现肤色变成暗红或紫色建议立即就医。 医生建议患者,一定要做好自我保护工作,避免足部出现伤口。每天睡觉前仔细检查足部,检查的内容包括皮肤的颜色,温度变化,有无溃疡,鸡眼,胼胝,趾甲内陷、大趾囊肿,水泡,皲裂;有无擦伤、裂伤、抓伤及水泡,趾缝间是否有伤口,避免因痛觉减退而不能及时发现异常。 如果出现下肢血管狭窄或闭塞的糖尿病患者,病情复发的可能性较大,建议每3个月到医院检查一次下肢血管情况,如有问题早做防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