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不是约束 保持“距离感”让爱走得更远 “其实年轻人从城市回家之后,缺乏‘归属感’,甚至被家人‘嫌弃’的不在少数。”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抑郁障碍科谭忠林博士表示,“感觉没有家”本质上还是涉及家庭关系中的“距离感”问题,即父母、长辈与晚辈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感,学会彼此尊重每个人的私人空间、生活方式,不能认为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关系就该是“亲密无间”。 “父母对待已经成年的子女始终还像‘长不大的孩子’那样管头管脚,要求成年子女顺从自己的安排;成年子女对待父母的付出,依旧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把这个当作理所当然,这就是没有重视距离感,最终让‘亲密无间’变为一种负担。”谭忠林说, 这种亲子关系,已经出现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年轻人,包括大学生,在成人后缺乏自主生活、自主管理的能力。不少家长“嫌弃”假期回家的大学生生活不规律、不帮忙做家务,而这恰恰是他们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缺失的结果。 另一方面,在有些父母眼里,子女尚未独立。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不少家长帮子女选择学校、专业,对于孩子未来的职业和人生选择,父母更是直接“一手操办”,完全不考虑子女的想法。这种亲子关系,无视子女是独立的个体,也没有给他们自主成长、生活的空间。而子女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意识逐渐完善,对于这种父母一味插手自己的生活,自然就很容易爆发亲子矛盾与冲突。 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变迁,很多年轻人没有家的感觉也是一种必然结果。谭忠林指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推进,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家庭观念逐渐淡化,核心家庭成为主流,年轻人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可能因此变得疏远。而且,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加也使得年轻人更加注重个人的发展和成就,从而忽略了与家庭的联系和沟通。” 谭忠林强调,要想改变目前的亲子相处模式,让年轻人变得“爱回家”,首先家长和家庭成员应该关注年轻人的工作和生活,积极倾听他们的需求和感受,尽量给予支持和理解。其次,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年轻人感受到家的温暖,鼓励他们回家参与家庭活动或者创造家庭活动的机会。最后,通过鼓励年轻人平衡工作和生活,注重家庭与社交和个人发展的结合,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回归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