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木塔为什么被称为“世界三大奇塔” 独乐寺为什么被誉为“无上国宝” 山西的应县木塔凭什么和比萨斜塔、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天津的独乐寺为什么被梁思成先生誉为“无上国宝”?木结构何以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 “营造文库”推出的陈明达先生力作《应县木塔》《蓟县独乐寺》《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三种图书,探寻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奥秘,我们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陈明达是我国杰出的建筑历史学家,1932年参加中国营造学社,师从梁思成、刘敦桢,毕生致力于重新发现中国古代建筑学体系,著有大量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尤以宋《营造法式》专项研究享誉中外。 《应县木塔》初版于1966年,是陈明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世纪中国建筑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始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的佛宫寺释迦塔(习称“应县木塔”)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外形端庄稳重,结构比例严整。1962年起,陈明达多次率助手赴应县考察木塔,试图从分析建筑实例入手,揭开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之谜。在《应县木塔》一书中,陈明达以其开阔的视野、精细的测绘、广泛的资料汇集和严谨的逻辑演绎,将应县木塔与建筑“天书”《营造法式》互相印证,揭示出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规律。正如傅熹年院士所言:“这本专著阐明,中国古代建筑从总平面布置到单体建筑的构造,都是按一定法式经过精密设计的,经过精密的测量和缜密的分析,是可以找到它的设计规律的。”此次《应县木塔》再版,不仅将实测图、分析图及其批注副本一并收录,并且在图版部分增补了若干张梁思成、莫宗江、刘致平、赵正之等前辈于1933年、1935年、1950年考察所摄照片和木塔在抗战期间受损及战后修缮情况照片,更加全面地展示了木塔的历史信息。 独乐寺建于辽统和二年(公元984年),制作精丽,保留着显著的唐代风格,“若论技术之精湛、艺术之品第……是现存古建筑中的上上品,是最佳典范”(陈明达语)。千年以来,这座木结构的殿堂楼阁虽屡遭天灾但仍完好如初,充分显示出我国古代建筑学的卓越成就。独乐寺被发现于1932年,是中国营造学社开始调查测绘的第一处古代建筑,梁思成说它“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实研究中国建筑蜕变之重要资料,罕有之宝物也”。陈明达先生在他的晚年力作《蓟县独乐寺》中,尝试应用“材份制”对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进行建筑学理论分析,追索中国建筑在结构力学、建筑美学等方面的独到建树。在书中,他似乎已经完全进入了古代建筑师的世界,不但解析着一个个技术方面的疑难,更要通过对技术问题的解析而还原到审美、文化的层面。此书沿袭论文+测绘图+摄影作品的编排体例,收录大量珍贵的手绘图稿和历史照片,对古建筑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 陈明达曾说:“长期以来,我们被古代建筑优美的形象所吸引,很自然地就偏向于艺术方面的研究,不自觉地促成了重艺术、轻技术的倾向。”这句话放在当下似乎仍然适用,什么唐风雄浑、宋韵清秀、明清烦琐,这样的“高度概括”谁都能说几句,至于其深层的营造原理、设计规律,却鲜有提及。《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就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发展史的重要著作。书中的“战国—北宋”部分曾于1990年刊行,“南宋—清代”部分是首次以单行本形式出版,两部分合璧通览,将令读者对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的发展历程有一个完整的把握。文中的建筑力学原理及抗负荷分析,尤为学术界所称道。书后另附《中国建筑导言》一文及精彩图照175张,堪比了解中国古代建筑通史及其经典实例的快捷通道。 陈明达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极富创造性,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在国际建筑史学界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如果你不满足于对古建筑浮光掠影式的了解,那么以上三本新书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