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2024年春晚的主题和主标识公开发布。“龙行龘龘,欣欣家园”八字标识倍受关注,其中“龘”字作为生僻字,携其美好寓意和传承使命,更是惹人注目。龘音同沓(dá),形容龙在腾飞的样子,含义为昂扬且热烈,贴合即将到来的龙年春晚,同时能够反映人民大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12月3日 澎湃动闻) 生僻字通常以其结构复杂、读音陌生的缘故,而与大众生活脱离。此次将生僻字“搬上”春晚,不但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给生僻字赋予了时代意义,让它们以崭新的面貌和新的身份,以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出现在人们眼前。这能让它们真正“活”起来,而不是成为被珍藏在博物馆里的“古董”和“文物”。 其实,人民大众并不是不爱传统文化,而是缺少一条走近它们的路。歌曲《生僻字》曾爆火网络,朗朗上口的曲调,快节奏的风格,再搭配上层层叠加的生僻字,这首歌达到了情感和意义上的升华。而在广泛传播、几经传唱后,几乎每个人都能哼唱几句。在以往认知和潜在共识里,歌词是配合曲调表达和提升情感的因子,而单纯通过生僻字层层累加构成的歌词较为少见。在这首歌里,歌词字与字之间,句子和句子之间的联系,以及激发起听众的情感共鸣的几率都比较小,但它依然受到人民大众的广泛喜爱。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修好传统文化与人民大众之间的这条“路”显得尤为重要。这条路不但要修,还要让人民大众走得舒坦。 如果说生僻字是“古董”,那么要让它成为不被珍藏的那一种“古董”,就必须有人来为它们擦拭“灰尘”,让它们总是以崭新的模样、适应时代的模样,不断出现,并与我们共存。不过,虽然要擦拭“灰尘”,却不能损伤它们本来的样子。这要求我们在对它们进行顺应时代性的转化和创新时,怀有一颗敬畏之心,不要“缺斤少两”,更不要给它们“缝缝补补”,改变它们本来的样子。随着现代语言体系和科技的发展,一些传统的笔画和读音不断消失,因此在对生僻字转化改造时,很容易出现错写和漏写,以及一些部首偏旁的替代现象。对比,我们必须秉承“宁缺毋滥”的原则,保护好它们本来的样子。另外在国际传播中,语言的转换过程中,也要做好生僻字的保护工作。 做好生僻字的保护工作,需要创新,也需要用心。它们应该是与我们携手共存,并且不断进化演绎的“新伙伴”,而不是静静呆在“博物馆”里,被人珍藏的“古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