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南航CZ3121(广州——北京大兴)航班在上客期间,机务人员发现有旅客往飞机投掷硬币并立即进行安全检查,在机腹附近区域发现两枚硬币。目前,涉事旅客已被机场公安带走配合调查,航班在全面检查后已安全抵达目的地。(10月29日《新京报》) 为什么又有人向飞机扔硬币? 近几年,这样的荒诞之事总在不断上演,其中既有66岁老人因为迷信“祈福”,又有23岁学生拉肚子企图“避灾”。2020年,央视新闻曾针对“向飞机扔硬币”事件进行整理,竟发现仅仅2019年就有至少6起,原以为只是个别旅客暂时的无知,但今年随着航空业渐渐复苏,这样的新闻却又卷土重来。当个案成为了层出不穷的现象,这就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究竟是什么样的顽疾沉疴如此难以根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六条,破坏航空器,足以使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将处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在《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也有相关明确规定。反观此类事件,肇事者无一不被罚款、行政拘留或法律诉讼,由此可见,处罚在制止“往飞机扔硬币”的行为上发挥了重要的震慑作用。但“一罚了之”能否杜绝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会不会再出现“新的肇事者”,恐怕这里还要打上一个问号。 硬币作为金属,进入航空器内非常危险,这是毋庸置疑的科学常识。“一颗小小的铆钉可能引发一场严重的航空事故”,这是业界的共识。作为承载能力强、工作年限长的大型航空器,民航客机在设计、建造和使用阶段均有着严格的规格标准和管理规定,尽管流程繁琐、造价昂贵,但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旅客的生命安全。而金属是一种较为坚硬的材质,在飞行过程中,若不慎与机体核心部件产生碰撞,极其容易造成磨损并起火,后果不堪设想。 “往飞机扔硬币”的旅客为什么不明白这个道理?据央视财经报道,目前,航空出行已经成为大众化的交通运输方式。但初步统计显示,我国乘坐过飞机出行的人数仅为3亿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人选择航空出行。也就是说,伴随着国内市场需求的持续扩大,民航飞机面对的不了解航空相关科学知识的“新旅客”数量,可能比想象中还要多得多。他们或许是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或许是满脸好奇的小镇青年,他们从乘坐其他交通工具获取的经验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在坐飞机这件事上,这也就导致了“带打火机上飞机”“怒斥机上没有信号”等行为的出现。这些“新旅客”中的一部分,或不知“天高地厚”,或听从他人的一方之言,或对航空器有着另类的见解,误以为大飞机无畏小硬币,而这是此类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发生的重要原因。 而面对这样的旅客,加强科普教育和安全宣传是关键。随着交通强国的加快建设,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乘坐飞机出行,各航司的航点基本覆盖了全国大多数地级市,在硬件设施蓬勃发展的同时,相应的“软件”也应同步进行。在各大中小机场的候机大厅,不妨多设置一些相关的宣传提示和安全告知;在机场安检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不妨对旅客多问一句,多仔细一些;而在旅客上下廊桥和摆渡车时,不妨多准备一些相应的保护措施。航司在开展值机、提供服务时不妨试试“特殊照顾”这些“新旅客”,解答他们的疑惑,理解他们的情绪。 盲目的背后是警示,屡禁不止的背后是事不宜迟,总而言之,类似的闹剧应当休矣,这类新闻不愿也不应再有。眼下,开展科学教育十分重要,而这场面向全民的科普不应只用来解决“往飞机扔硬币”这类的问题,更应朝着新时代科教兴国的大道继续行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