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讯 今天是杭州入梅的第十天,看起来又是泡在阴雨里的一天。 从昨天中午开始到今天,受到冷暖空气交汇影响,杭州出现一次大范围、系统性的降雨过程,预计雨量有中到大阵雨或雷雨,部分暴雨、局地大暴雨。 目前看,明天(周日)的雨水也不弱,阴有阵雨或雷雨,部分雨量中到大。请大家根据天气变化,及时调整周末安排。 雨要下到下周一 这场雨要下到什么时候? 21日(下周一)开始雨带南压,雨水减弱,22-24日将出现多云为主的好天气。 好消息是,气温方面,周末在冷空气和雨水的打压下,最高气温走向近期的低谷,仅22-25℃,下周气温随着天气转好逐步回升。 可能有人要说了,这个季节还有冷空气?其实冷空气一年四季都有,但是夏季的冷空气普遍较弱,威力不大,降温后气温依然不低,所以一般不容易被人察觉。 要提醒大家关注的是:今年入梅以来杭州市出现的暴雨天气有明显的局地性和短时雨量集中等特点,请注意防范短时强降水导致的城乡积涝等次生灾害及其对在建工程的不利影响。由于前期降水已明显偏多,山体土壤趋于饱和,山区要特别注意防范短时强降雨可能造成的小流域山洪、山体滑坡等灾害。 冷门的荆芥你吃过吗? 周末了,做点什么特别的菜呢? 前两天,橙友“妞妈”在杭友圈分享了一个冷门菜——荆芥(jīng jiè)。她说,大概是因为这个菜太冷门,问的人实在太多,摊主还很暖心地把菜名和做法写在提示板上,更有意思的是,还是按两卖的,1.5元一两。 这荆芥,作为土生土长的杭州人,我真的是第一次听说。下了班兴冲冲地跑去菜场想买点尝尝,结果在凤起路农贸市场转了一圈,都没看到它的身影。来都来了,总不能空手而回,于是挨个菜摊问过去:“有荆芥吗?有荆芥吗?有荆芥吗?” 有的摊主很直接回答“没有”,有的摊主则反问“你是说芥菜”?看来这荆芥是够冷门的!问了四五家之后,才听到一位摊主说“有”,但“早上就卖完了”,剩下的那点,她中午自己凉拌拌就吃完了…… 这让我更好奇了,第二天一早就勤快地跑去菜场了。摊主一看又是我,一脸“你运气真好”的神色笑着说:“我刚收了一袋。”转身从后面的架子上拿下一个塑料袋,解开袋口递过来。 “藏这么好,不怕卖不出去?”摊主不以为然地答道:“不怕,有老客户要。” 仔细打量了下这荆芥,近看像薄荷,凑近则会有一股很好闻的柑橘味,清清凉凉的。摊主告诉我,它其实跟香菜差不多,煮面煲汤都可以放一点提香,“香菜怎么吃,这个就怎么吃”。最经典的做法就是凉拌,也不用焯水,“洗干净,大蒜籽拍碎,再加点醋、酱油、麻油,拌一拌就行。” 生怕我不会吃浪费了食材,摊主还贴心地给我演示了一下,要怎么从茎上掐下嫩尖和侧芽。 听完摊主的“烧菜讲座”,赶紧买了一大把,15块钱一斤,一大把才二两重(3块钱),怪不得橙友说这菜要“按两卖”了。 看我买了一把,三个刚好路过的大妈大伯也凑了过来。他们也第一次见,很好奇,听摊主说跟香菜差不多,闻着也怪香的,也兴致勃勃地你一把我一把地买了,一袋子荆芥马上就见了底。怪不得摊主不愁卖呢…… 回到家,把荆芥洗了,按摊主说的方法,去掉茎干掐下嫩尖和侧芽,加一勺现成的蒜蓉酱,又加了陈醋、麻油、酱油拌了拌。一入口,不像薄荷也不像香菜,反倒有点紫苏的味道,再吃两口,有点类似生萝卜的辛辣感出来了,再吃两口,哇哦,居然还会回甘!意外的好吃。吃完后,还会留香,那种类似橘皮的清凉感至少在嘴巴里回旋了两个小时,才逐渐散去,很适合夏天的感觉。 吃过荆芥=见过世面? 查了下资料,这荆芥是唇形科,和薄荷、紫苏都是亲戚。荆芥的嫩茎叶除了可以直接凉拌吃,还可以拿来做调味品或做汤,如果在鱼虾中放入洗净切碎的荆芥叶,和紫苏一样,可除去腥味。 中国古人更是早就发现了这道美味。《唐本草》就将荆芥收入了菜部;宋代苏颂的《本草图经》也记载其“辛香可啖,人取作生菜”;明代王圻的《三才图会》也指出其“初生生香可啖,人取作生菜”。 在中原地区,民间还有一句俗话叫“吃过大盘荆芥”,意思就是,吃过荆芥的人,那都是见过世面的。我河南的同事说,在他们老家,夏天经常吃荆芥。 河南人爱吃的“荆芥”,学名叫做“疏柔毛罗勒”,是唇形目、唇形科、罗勒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真正的荆芥,俗名猫薄荷,特别能使猫兴奋,还会被用于填塞猫玩具,是唇形科、荆芥属多年生植物。两者都是唇形科,但不同属,不是一种东西。 小伙伴们有没有留意到“唇形科”?听过口腔科,耳鼻喉科……唇形科,是个什么科? 植物在分类学上的分类逐级是:门、亚门、纲、目、科、亚科、系、族、亚族、属、种。唇形科,是双子叶植物纲中的一个科,唇形科的植物有个特点,就是富含多种芳香油。常常作为配菜用的薄荷、百里香、罗勒、迷迭香、紫苏等都是唇形科的植物,还有中药里的黄芩、藿香、丹参、夏枯草、益母草也是。常见的观赏类植物一串红,就是花朵长得特别像一串红炮仗的那种,它也属于唇形科。 突然感觉自己又上了一堂植物课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