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今日生活 > 资讯
别人眼里的“破烂”,他们当做“宝贝”,警惕“囤积障碍”
发布时间:2024-07-06 08:13:53

凡事适可而止 严重的囤积是一种病

可凡事过犹不及,汪永光介绍,虽然储藏东西的行为很常见,但如果积攒的物品大量堆放在居住空间,就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起居。特别是囤积那种价值和功能都甚微的物品,会对环境卫生和健康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我们曾接诊过一位29岁患者小李(化名),她的房间从地面到房顶基本没有富余的空间,到处都无序而杂乱地被堆满。衣服和生活必需品自不必说,单单是鞋子收纳盒就挡住了一整面墙,整个房间都处于一种‘满溢到爆炸’的状态。可她却从来不扔东西,连点外卖用过的快餐盒都会洗一下摞在厨房里,更过分的是她还会往家里‘捡’东西,例如没人要的旧报纸,塑料袋等。而她捡东西并不是为了有什么用,单是拿回家她就觉得很满足。最终小李被诊断为囤积障碍。”汪永光说。

和大多数人类行为一样,收集或者储藏物品的行为表现也可以从正常的适应性行为过渡到病态的行为障碍,过度的囤积行为就称为囤积障碍。

汪永光认为,囤积障碍是一种每个年龄段都可能出现的精神心理疾病,在早年的时候就已经出现,通常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显现,而且其严重程度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随着囤积障碍定义和诊断标准的改变,将研究群体扩大到普通人群中,得出的发病率在2%-5%之间。

囤积障碍认知方面的显著特点是对物品存在不合理的信念,不能够控制囤积行为,且难以觉察囤积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改变患者的错误认知并对囤积行为进行控制。

“通过服用抗抑郁焦虑药物能够有效缓解囤积障碍患者伴发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一定程度上减轻囤积行为,但目前对该疾病本身的药物治疗研究还比较少,且药物疗法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需要谨慎应用。综合治疗则是心理干预和药物疗法的结合,强调以认知行为疗法为基础,辅以必要的药物治疗,能够获得一定疗效。”汪永光说。

最后,汪永光提醒,无论在哪个年龄段,如果家人出现了不正常的囤积倾向,尽早关注,及时就诊是第一位的;而对于已经出现囤积行为的家人,需要给予更多理解和沟通,简单粗暴地强制“断舍离”不可取。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见习记者 曾润玥 通讯员 李彬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