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所在位置: 今日生活 > 资讯
听说过临平三绝吗?桥上有桥、河里通河、寺里藏寺
发布时间:2024-10-13 11:42:33

800多年前的神奇水利工程 至今仍完好地躺在上塘河底

589e9e71bbeb57864118a0e0b16517fd_rB4AiWcK43CANXGLAAPpuB1s48A484.jpg

新建的龙兴禅寺

1a689afdc40ed2e81a45de91a0a5fb63_rB4AiWcK43CAO910AAMAAlYTW2M316.jpg

龙兴禅寺

临平石笕

躺在上塘河底的引水石槽

距今有800多年了

在桂芳桥西向几百米处的上塘河之下,隐藏着另外“一条河”——临平石笕(jiǎn),这是一个罕见的古代水利工程。虽然看不见它,但它已默默在河底躺了800多年。

石笕,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引水石槽。据记载,古人为解决当地水患,特意用甏石(甏bèng,即大瓮,坛子),在上塘河河床之下建造了这条宽高3米、长约千米的石笕。这一段的上塘河约为东西向,而这个石笕约为南北向,南接曹家渠,北达龙王塘,水泄入曹家渠,可经由河底水槽流向龙王塘,最后注入下河,不与上塘河纠缠,所以被称为“河里通河”,又称“河里河”。

临平石笕看似简单,却利在千秋。《仁和县志》对此设计是赞不绝口:“临平曹家渠笕法最妙,盖南来之水,欲向北流入下河,而东西水横亘其中,并入则易溢,并泻之则易涸,欲令自入下河,而于横水无所损益,乃于横河底作一直隧,隧之南际建石闸,视水满浅以为启闭,南来从闸归隧暗渡,而横河自流隧上,无所混合。横河之北为塘,分上下河高低之界,隧道北际乃从塘下泻水。真良法也。”

石笕的始建年代不详,据《临平记》载:“宋庆元元年(1195年)重修,景定三年(1262年)再修,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三修,至大德元年(1297年),凡四修始固。”如此一算,石笕自第一次重修至今,至少已经800多年了。

20世纪80年代清淤时,人们发现石笕笕壁依然坚实完好。石笕之上,曾几度加盖大道,但它仍保存于上塘河之下,继续见证临平的发展变迁。

89f17f3fd1f5cc83c47aff384fdac903_rB4AiWcK43GAFkBCAASX09ePpEs161.jpg

上塘河边的雕塑

f2c8d2a65de1545b28ec9e5d337bb4bf_rB4AiWcK43GAFUQlAAIMWEqfuB0119.jpg

隆兴桥

龙兴寺

宋代改的名字,明代又改了一次

大雄宝殿前盖了一座关帝庙

沿着桂芳桥向东走几百米处,会遇到一座单孔石拱古桥,名叫隆兴桥。2004年,它被列入杭州市文物保护点,2009年又升级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仁和县志》有提及隆兴桥,说此桥曾于北宋天禧年间(1017-1021年)重修,如此一算,这也是一座有千年历史的古桥了。2004年,隆兴桥被列入杭州市文物保护点,2009年又升级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去到实地,你会发现,这座拱桥看起来比桂芳桥更具古韵味,采用纵联并列分节砌置法,桥设栏板、覆莲望柱。岁月流转,桥身如今已经被藤蔓覆盖了一半,偶尔,还有水鸟从水面掠过,惊起几圈涟漪,穿越之感真是扑面而来。

隆兴桥的名字由桥北的龙兴寺而来。龙兴寺初名“妙华庵”,后来,宋高宗迎皇太后于此,又赐名“龙兴”。到了明洪武六年重建时,又改名为“隆兴”。于是,以寺为名的龙兴桥也随之改名叫隆兴桥。

有意思的是,在某次重建时,有人在龙兴寺的大雄宝殿前,隔着高墙建起了关帝庙,于是形成了前观后寺、道佛一家的“寺里藏寺”独特格局。

到了民国时期,龙兴寺逐渐荒废。1952年3月,临平各界集资利用旧庙创办了一所临平初级中学,从此龙兴寺不再。

现在位于原址附近(临平东湖村)的龙兴禅寺其实是1996年新建的。重建后的龙兴禅寺不再是传说中“寺里寺”了,而是一座正儿八经拥有前后三进殿宇和院落的禅寺。当然,来都来了,还是可以进入逛一逛、拜一拜,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文字 记者 宋赟 摄影 记者 夏阳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