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
Eng|繁体||
 
首页 气象 必读 水电 交通 饮食 游玩 居家 职场 影视 时尚
您当前的位置: 杭州网首页 > 今日生活 > 今日饮食
+今日生活首页
 
 
健脾养胃、强筋壮骨 板栗功效强 怎么挑选?
2021-09-25 09:06:50 杭州网

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眼下,虽然杭州的天气仍以晴热为主,但昼夜10多℃的温差与一场场秋雨,仿佛都在提醒着我们,印象里的秋季已慢慢到来。在吃货们的眼中,中秋过后,也正是板栗最香甜、味觉感受最佳的时刻。街头巷尾,在阵阵糖炒香气中,每一口可谓都是满足的味道。

健脾养胃、强筋壮骨 “干果之王”功效可与人参媲美

板栗,俗称栗子,别名毛栗、栗果等,素有“干果之王”美誉。板栗不仅味道鲜美、粉质细腻,更是来自深山的馈赠。一般而言,栗子果会像蒜瓣一样围坐成一团,被栗苞包裹着挂在栗子树上,中间还有一粒脐栗,待到秋天成熟后,风一吹便会噼里啪啦地落下来。

“板栗虽然属于坚果类,但它不像核桃、榛子、杏仁等坚果那样富含油脂,它是一种对人体大有裨益的食疗保健药材,对于幼儿、孕妇、老年人及身体虚弱者,都是不错的营养佳品。”杭州市中医院相关养生专家表示,《本草纲目》曾记载“栗治肾虚,腰腿无力,有补肾健脾、强身壮骨,益胃平肝等功效”,因此,栗子又名“肾之果”,如果家里有小孩子学走路晚、脚弱无力或者讲话晚,可以每天吃点栗子补肾气;如果老人家腰脚无力,也可以每天吃几颗栗子来强健筋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板栗不仅营养丰富、均衡,栗仁中含有的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还特别容易被人体吸收,在很多医生看来,小小栗子对人体的滋补功能,可与人参、黄芪、当归等中药相媲美。

中医认为,板栗归脾经、胃经和肾经,具有健脾养胃、强筋活络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反胃、腹泻,肾虚造成的腰膝无力及小儿脾胃不健等病症。长期食用可达到间接保养的功效。

“栗子还有预防和缓解老年骨质疏松、四肢无力、腰腿疼痛等症状的作用,同时,由于它因富含大量维生素C等成分,所以对维持牙齿、骨骼和肌肉的正常功能都有不错的效果,可以说,栗子是此时节中,老年人不可多得的养生佳品。”专家称,栗子中所含的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矿物质和丰富的钾元素能消除精神不振、维持心跳规律正常,对于防治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等,有不错的辅助效果。

怎样挑选一颗好板栗?

南北品种有何差别?

南北品种差别:北方板栗(迁西板栗等)一般个头较小,含水量少,性偏温,补肾功能较强,健脾作用偏弱;南方板栗(建瓯锥栗等)一般个头大,含水量高,性平,健脾养胃作用较强,适合消化不良、消化道溃疡、慢性腹泻等患者;

外观:要挑颜色浅、绒毛多、外壳不怎么有光泽的;色深、毛少、外表光亮的常常是老栗子,口感不好,不建议购买;

大小:通常情况下,小栗子往往比大栗子甜,也比大栗子糯;

形状:市民在挑栗子时,还要留意下形状,一面圆一面平的栗子要比两面都平的香甜。

糖炒栗子一天食用量勿超10颗

4款养生佳肴请收好

专家介绍,板栗浑身都是宝,生食板栗仁可舒筋活络、治疗腰腿酸痛,捣烂敷于患处还可治疗跌打损伤、筋骨肿痛;板栗的果壳和树皮有收敛作用,鲜叶外用可治皮炎;板栗花能治疗瘰疡和腹泻;板栗根能治疗疝气;风干的栗子壳烧成炭再碾成粉状,加蜂蜜调和后用水冲服,对治疗内痔出血也有一定作用。

日常中,板栗的食用方法也很多,最出名的吃法莫过于糖炒栗子,但需要注意的是,糖炒栗子一般为破口炒,更容易吸纳糖和油脂,因此不建议多吃,一天最好不要超过10个。而除了糖炒,养生专家还向大家提供了另外4款板栗佳肴。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见习记者 徐文强 通讯员 徐尤佳  编辑:郑海云  
『相关阅读』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  浙公网安备: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1 - 2019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