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潦草”的《祭侄文稿》 是“天下第二行书”? 今晚即将播出的首期节目中,陈振濂、吕金柱、钱文忠就将坐镇“解墨团”,与国家话剧院演员吴樾、主持人沈涛以及来自各行各业的书法爱好者组成的“寻墨团”,带大家走近行书。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不少普通大众第一眼看到这篇书法,可能都会觉得奇怪,全篇那么多删改涂抹,字也写得“潦草”,凭什么被视作“天下第二行书”(“第一行书”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节目会告诉你,书法或者在现代可以当作是一门职业,但在古人眼里,书法只是一种对日常生活的记录,就和我们现在习惯使用手机记录生活一样寻常。 “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祭侄文稿》乃是颜真卿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追叙了堂兄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在安禄山叛乱时,坚决抵抗,双双殉国,取义成仁之事。字随书写者情绪起伏,其间干枯的字迹正是颜真卿伤痛难抑的写照,所以全文看似凌乱,却是他心境和笔力的自然流露,正应了“书为心画,境随心转”之说。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评价之高,不仅在于书法本身,更在于这篇文章背后蕴藏的爱国精神。周导告诉记者,这也是节目为什么叫《妙墨中国心》,不仅是教人如何赏析书法,还会以名家讲解、名人朗诵、皮影动画等各种方式,让观众深入浅出地了解书写者以及书法背后的故事,以及蕴藏其间的中国心。 周导说,有一件事令她印象特别深,每期节目的最后,节目组都会请众多书法爱好者提笔斗墨,有一次是以偶像为题,一位11岁的小朋友,提笔就写下了“袁隆平”,“我后来专门去和孩子的家长了解,在平时生活中,在学校里,这个孩子就是把袁隆平当作自己偶像的,并不是因为录节目才这么写。” 杭州宝藏市民藏不住了 节目中不仅有人文历史学家和书法名师名家对书法名帖及其背后故事的赏析和讲述,还有来自各行各业如专业院校的书法专业学生、年过七旬的“地书”爷爷、对书法艺术充满好奇的外国友人等书法爱好者妙趣横生的“斗墨”现场,更有许许多多普通杭州市民参与其中。 在大众的刻板印象里,书法可能属于“高岭之花”,浑身上下都散发着高冷的气质。周导坦言,她自己也一度觉得“书法好像离我们特别远”,但当节目开始录制后,她发现自己错了,杭州市民对书法的热爱“完全出乎我们意料”。 为了配合节目内容,节目组这次特别在西子湖畔搭建了一个全透明的“妙墨赏习屋”,市民可以进去参与书法鉴赏互动。首期节目中,大家也可以看到这间赏习屋里会随机出现小孩、学生、老人,还有明显的游客脸,而这些人并不是节目组找的“托”!“他们是路过看到自己进来的!”周导刚开始还担心素材不够剪,结果发现白担心了,“我们录了6期节目,主动来参与的人非常多,而且杭州宝藏市民真的好多,不只会书法,喜欢书法,懂的也多,我记得有一位老奶奶进来就告诉我们,这间屋搭的地方就是1959年杭州书画社的旧址。” 周导透露,这个“妙墨赏习屋”即日起至11月28日,也会在西湖边继续对市民开放,从每天早上10:00营业到下午4:00,有兴趣的书法爱好者都可以去提笔写字,打卡拍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