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专家 周国岭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儿童心理科主任
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生儿育女,我们尝尝会用“含辛茹苦”一词来形容。因为身为父母,总是尽其所能地把最好的给孩子:吃、穿、玩、用,无一不是先孩子,后自己。可以说,活在孩子的世界里,目之所及处,只有孩子的身影。 但是,打着“一切都是为了你”的招牌,扯着“感情”的旗帜,这样的教育,结果可能只是感动了自己,感动不了孩子。反而是父母觉得自己牺牲得太多了,孩子却越来越累,越累越痛苦。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儿童心理科主任周国岭主任医师认为,分不清责任,守不了原则,辨不明课题,无法因材施教的父母,往往都是伤害孩子最深的那个人。恰如哲学家罗素在《幸福之路》中谈道的,“做父母的不是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多做些事情,凡是自我牺牲的父母,往往对孩子极端自私,会从感情上掌握住孩子,过分的牵挂往往是占有欲的伪装。” 一碗豆面上热搜 背后是绑架式的“爱孩子” 最近,网络上的一则视频引起了很多人的热议。一口冒着热气的大锅前,一位妈妈正在卖力地用工具搓面条。原本是温情满满的场景,拍摄这个视频的女儿却配上了令人毛骨悚然的音乐,瞬间变成恐怖片。 画面上的文字是:“不出意外全家又要挨骂了。” 原来,视频中的妈妈,正在做的是山西一种用豆面制成的美食——抿尖。这种面食做起来比较麻烦,需要自己和面,还要用上专门的工具,用力将面条挤压到锅里。每次家里吃这个,她妈妈都会认为自己做得太累而大发脾气,锅碗瓢盆和所有吃饭的家人都要被骂。 女儿看见妈妈从厨房里拿出来这玩意儿,就战战兢兢,全家低气压。然而事实上,女儿却并不喜欢吃这个面条,每次都是妈妈坚持要做,做了还要骂人,让全家人都胆战心惊。 在这条视频下面,有无数“感同身受”的网友发表评论:父母付出之后,还要大肆抱怨一番,让对方产生“亏欠感”才乐意,以此来满足自己的“牺牲感”。有人还说,这样的场景简直就是“童年噩梦”,完全体会不到父母口中的“爱”,而是沉重的负担和深深的负罪感。 周国岭认为,这就是典型的在亲子关系中的“自我感动式付出”:给予者有一种付出感、牺牲感、一种内在能量损耗感;而接受者则完全感受不到对方的爱,有的只是深深的恐惧和被控制压迫感,有着不堪重负的“压力山大”。 “这种不考虑对方的感受,不顾对方真实需求的付出,会让孩子的成长之路倍感沉重,得不到父母想要的进步、感激和回馈。”而且,长期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很可能会渐渐走入抑郁的沼泽里。 “一切都是为了你” 初二学生因这句话患上抑郁症 今年开学后不久,周国岭接诊了一名初二学生小林(化名),被诊断为中度抑郁症,已经无法继续上学,不得不住院接受治疗。 治疗期间,周国岭了解到,小林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为了孩子的学习环境能够更好,就倾尽全力,在小升初时将他送到民办的国际学校读书。 读这所学校每年的花费不菲,对普通的工薪阶层来说是很大的压力。为此,他们整日以此鞭策小林,希望他能努力读书,将来出人头地。 小林本身是个很争气的孩子,一直学习成绩也不错,原可以凭本事考上一个不错的高中,但不得不听从父母的安排走上“全英语教育”的学校。可是,小林没有很强的英语基础,人又很内向,面对听不懂的外教课,从小接受英语教育、家境优渥的同学,他有着深深的自卑感,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今年开学一段时间后就不声不响地待在家里,玩游戏,睡觉,就是不肯回学校继续读书。 |